当前位置:首页 > 驻村帮扶/典型示范

南郑:千斤粮 百斤鱼 万元钱

发布时间:2021/5/29 浏览量:9283

汉中市南郑区协税镇张坪村,村民在拔除水田里的杂草。

“稻在水中长,虾绕稻边游。”近日,记者来到汉中市南郑区梁山镇荣国村花英家庭农场,蓝天、白云、碧水映衬下,一幅秧苗青青、鱼欢虾跳的美丽田园画卷展现在眼前。

“在稻田边开挖环形沟养殖鱼类,通过以稻促渔、以渔保稻、相互利用,实现稻渔双收,形成‘千斤粮、百斤鱼、万元钱’发展局面,既能保住米袋子,又能鼓起农民的钱袋子。”谈到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好处,南郑区水产工作站站长李万春如数家珍。

近年来,南郑区认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,统筹谋划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,在新集镇、梁山镇、濂水镇等10余个镇(街道)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,探索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成功经验。

昔日荒地变良田

“过去,这块低洼地积水严重,荒草有一人高。”走在新集镇罗堰村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,回忆起3年前来考察时的场景,负责人张宝强百感交集。

2018年,张宝强和合伙人投入10多万元,流转并改造了罗堰村30亩沉水田和撂荒地,开始发展稻虾共作。

下决心在罗堰村“安家落户”,他们最看中的是当地优越的产业发展条件和各项优惠政策:南郑区水资源丰富,水田面积大,灌溉条件便利,很多农户都有渔业生产经验。

2019年,南郑区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100万元,对22个贫困村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项目每亩补助3000元,用于田间工程制作和防鸟、防逃、防洪、防污染等基础设施建设。

为了做好服务,区上还组建了技术服务专家组,对8个镇41个村45个经营主体开展不间断巡回指导。通过与陕西理工大学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“校地合作共建”,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,鼓励技术创新。同时,当地水产站技术团队还加强技术攻关,开展稻鳅、稻虾、稻蟹、稻鳖等套养模式的创新示范,为品种繁育、工程制作和田间管理提供技术保障。

以田为布,用稻作画,鱼虾蟹游弋其间,南郑区把大片撂荒地和沉水田改造成了“鱼鲜米香”的宝地。“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,做到了生态保护、农民增收两不误。”新集镇党委书记杨侃说。

稻渔双收可兼得

近日,记者在南郑区法镇文杰水产养殖农场看到,负责人朱奎林正在往田里投入有益藻、乳酸菌粉和粉碎冰鲜鱼肉。

“现在是大闸蟹成长的关键时期,这些养料能帮助它们更好地生长。”朱奎林说。去年,他采用蟹稻共生方式养殖的大闸蟹卖到了最高8只760元的价格,仍然供不应求。

朱奎林早年一直在外经营水产生意,2019年,得知南郑区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,他决定返乡创业。

经过多方考察,朱奎林最终选定了法镇沙坝村一块靠近山泉水源头的水田。“这里上游没有农田,没有污染,微流水的环境十分适合养殖大闸蟹。”朱奎林说,水稻既能起到遮阴和降低水温的作用,又能吸引蚊虫和浮游生物,给大闸蟹提供丰富的食物,游弋田间的鱼虾不仅能松田,产生的粪便还能作为水稻的天然有机肥料。

作为南郑区水产工作站的一名技术推广干部,张建宏最近一直忙着到各地讲解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。“这种生态种养模式,不施农药、化肥,控制了面源污染,也提高了稻米品质,得到了企业和农户的普遍认可。”张建宏说。


据了解,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生产出的稻米和水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,亩均收益3000元—10000元,远远高于单纯粮食种植和水产养殖收益。

2020年,南郑区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1965吨,稻谷产量5075吨,总产值1.12亿元。优质大米和水产品远销全国各地,形成了良好的绿色循环农业态势。

规模发展共致富

初夏时节的濂水镇团堆村已是烈日炎炎,中午时分,汉中德丰长鑫农业有限公司稻渔综合种养苗种孵化场里,负责人刘德彪掀开地上的黑色育种盘,成百上千只藏在盘下乘凉的小黑斑蛙四散跳开。

走在大棚里,刘德彪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黑斑蛙今年的市场价高达60元1公斤,目前,1亩地能产商品蛙1000余公斤,生态大米250多公斤,生态大米每公斤能卖到20元左右,除去购买苗种和人工管护成本外,亩均净利润5000多元。

刘德彪稻蛙共作模式的成功,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者来濂水镇共同发展。他开始研究育种,为周边几家公司和合作社提供苗种。

南郑区积极协调苗种生产企业与养殖企业、养殖户签订长期苗种供应协议,协助5家养殖企业策划了冰鱼配送、稻米加工等招商项目……一系列政策,也让南郑区的稻渔综合种养越来越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。

陈秀英是协税镇张坪村村民,去年,她在家照顾孙子之余,抽空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务工,收入就有1万多元。

为让产业惠及更多群众,南郑区还以托管代养的方式为贫困群众提供种养技术、苗种购买、产品回收等服务,并与贫困户建立长期利益联结机制,共带动贫困户5035户13100人户均年增收1100元以上。

“事实证明,稻渔综合种养符合南郑区实际,兼顾了粮食安全和农业效益。”李万春说,“到2022年,全区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要达到3万亩以上,还要建成3个稻渔综合种养特色小镇和3个产业强镇,并进一步打造南郑‘有机稻’‘生态鱼’品牌,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产业发展红利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