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乡村振兴 > 产业振兴

幸福花开遍三秦——我省发展特色产业助力小康圆梦

发布时间:2021/7/19 浏览量:6133

7月19日,家住安康市汉滨区早阳镇高举村的胡秀琴像往常一样,来到位于汉滨区秦叶情现代农业园区的辣椒酱加工厂上班。这份离家不远的工作让她每月收入2000多元,是以前种地收入的两倍,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。

像胡秀琴一样,通过搭载产业链条实现增收的农民,在我省还有很多。

近年来,陕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。产业发展培育的幸福之花,在三秦大地处处盛开,助力小康圆梦。

今年上半年,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进,产业融合加快推进,新创建2个国家产业集群、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、1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0个国家产业强镇;上半年陕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48元,增速快于城镇5.3个百分点,农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大幅提升。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,彰显出产业发展带来的澎湃动能。

谋划产业

鼓起群众“钱袋子”

在吴起县长城镇榆树坪村的金涧现代农业园区,一排排现代化标准大棚整齐排列,大棚内绿意浓浓,各类蔬菜瓜果应有尽有。

“去年,我们通过客商联姻、市场电商,实现了订单线上线下立体销售,同时还注册了3个商标,推动园区农产品进入中高端消费市场。”7月22日,榆树坪村党支部书记哈立堂告诉记者,园区建立4.0智慧农业平台,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集成系统,对各类农产品从种植、浇水、施肥、采摘、包装到销售实行全程在线可视化监控,不但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土地潜力,还通过土地流转金、大棚租金、务工薪金、分红股金等方式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。

如今,全省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发展产业,实现了产业“生金”、致富“有道”。

陕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。2018年起,我省实施农业特色产业“3+X”工程,大力发展以苹果为代表的果业、以奶山羊为代表的畜牧业、以棚室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农业,因地制宜做优做强魔芋、中药材、核桃、红枣等区域特色产业。

按照“扩规模、调结构、提品质、树品牌、拓市场”思路,我省在推进果业加快转型升级上持续用力,积极开展技术培训,促进全省果园生产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;持续深化苹果产业后整理,加强冷库冷链及分选线建设,坚持“做强线上、做精线下、上下联动、突出特色”,着力推动果品销售,果农收入稳步提高。

围绕实现千亿级设施农业目标,我省科学谋划布局,积极配套政策措施,推动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。加大资金扶持力度,每年列支近2亿元支持以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基地建设、老旧设施改造以及育苗体系建设,2020年全省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2万亩;加快良种选育、智能设施、实用技术成果示范应用,充分利用农机补贴政策,大力推广微耕机、移栽机等机械设备,不断提高机械化、标准化生产水平;按照“育龙头、补短板、促营销”的思路,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,积极支持上规模生产基地配套建设冷链加工体系,进一步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,促进全省设施农业提质增效。

选准产业项目,优化产业布局,加快产业创新,硬核政策让特色产业在全省遍地开花。一大批区域特色产业快速壮大,成功带动农民致富增收。“小木耳、大产业”“因茶致富、因茶兴业”等一批区域特色产业蓬勃发展。

壮大主体

把农户嵌入产业链

7月22日,在位于长武县相公镇龙头村的渭北天源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,一排排兔舍内,一只只活泼可爱的獭兔正在吃饲料。“獭兔繁殖能力强,生长周期短,市场前景好,是很好的致富产业,只要管得好,就能挣到钱。”该合作社理事长陈东初说,合作社可年出栏6万只商品兔,年实现销售收入240多万元。

獭兔养殖成了长武县的富民产业,渭北天源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也成了长武县兔产业发展的领头羊。近年来,合作社与养殖户签订獭兔饲养及产品回收合同,合作社统一提供种兔、供应饲料、技术管理、保价回收。依靠合作社这棵“大树”,越来越多的养殖户进入产业链逐步脱了贫。

这是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群众增收的一个缩影。

产业强不强,关键看“头羊”。陕西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增收致富,按照“一业一龙头、一村一主体”思路,通过以奖代补、先建后补等方式,支持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加工,创建优势品牌,延长产业链条,增强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。

仅茶产业,全省就有1411家市场经营主体,通过“龙头企业(专业合作社)+产业基地+农户”的方式,采取茶园托管、返租倒包、吸纳务工等模式,带动了6.38万户、19.98万人实现脱贫增收。

我省新型经营主体迅猛发展,2015年至2020年,全省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739家、农民专业合作社1.6万家。

陕西不断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政策支持,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,探索形成“先借后还”“托管经营”“订单生产”等利益联结机制,将更多农户嵌入产业链、融入利益链。近年来,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入股分红、劳动务工、土地流转等方式,让越来越多的农户稳定分享产业链和价值链收益。

盘活资产

夯实基础迸活力

走进榆林市榆阳区古塔镇赵家峁村,一排排红瓦灰墙的新居整齐排列,标准化的蔬菜大棚、现代化的养殖圈舍鳞次栉比,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美丽乡村画卷。

“以前的赵家峁村,山大沟深、土地贫瘠,大量耕地被撂荒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,我们成立了赵家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,实现了‘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’的转变。”赵家峁村党支部书记张春平告诉记者,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,2016年以来,该村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00多万元,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.2万余元。

赵家峁村的美丽蝶变,是我省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具体体现。在陕西,越来越多的“空壳村”盘活了集体资产,发展了特色产业,村集体有了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,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。

近年来,我省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为抓手,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,不断夯实群众增收致富的基础,构建稳定增收长效机制。我省持续推进“百村示范、千村试点、万村推进”工程,启动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创建活动,总结提炼推广20多个典型案例,推进村集体经济规范化运行。

全省村集体经济组织迅速发展壮大,截至今年上半年,我省共成立1.8万个集体经济组织,全省78.2%的村集体经济有了发展,32.2%的村集体实现了分红,惠及348万名群众。

民生期许殷殷,奋斗未有穷期。陕西将始终胸怀“国之大者”,乘势而上,接续奋斗,不懈前行,在三秦大地上绘就产业兴旺的美好图景,奋力描绘乡村振兴更加壮美的时代画卷。

联系我们

电话:029--86339585

广告:181-9126-0162

招商:158-2907-4800

邮箱:1051286110@qq.com

官网:www.xczxsxw.com

地址:西安市新城区省政府新城大院北门68号院